保护学院研究团队在干旱区多维度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方面取得系列新进展
生物多样性丧失已经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并列成为了全球三大环境危机。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揭示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基石。干旱区占全球陆地面积的41%,支撑着全球约40%的人口,拥有全球约30%的生物多样性热点,为全球28%的濒危物种提供了栖息地。当前生态学家已经就草地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然而,作为干旱区重要组成部分,戈壁荒漠和山地森林在宏观尺度上的多维度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材料学院和理学院课题组合作在林木生物质电化学转化领域取得新进展
日前,材料学院和理学院课题组合作在林木生物质衍生物电化学催化加氢领域取得新进展。苯甲醛类和糠醛类物质分别是林木生物质木质素和综纤维素组分的主要衍生物,作为原料可以生产多种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和活性物质,用于替代石化资源生产生物基材料和生物化工产品。与传统化学加氢还原方法相比,电化学还原方法以水作为氢源,具有反应条件温和、过程可控性好和能耗较低等优势。新型高效率催化剂的制备和反应体系的设计是实现林木衍生物电化学高效转化的关键。
水保学院研究团队在黄河水沙演变规律领域取得进展
黄河宁夏段1951-1985年和1986-2020年径流泥沙空间来源 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减沙边际效益 本研究成果以, 影响黄河宁夏段径流来源变化的主导因子均为引水, 阐明了近70年黄河径流输沙序列的变化趋势和周期特征
我校获多项北京市本科教育教学奖项
北京高校优秀本科实验教学指导教师1人, 学校将积极发挥教学名师、青年教学名、优秀本科育人团队、优秀本科实验教学指导教师等群体示范引领作用, 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3支
2022级生物科学拔尖班开班仪式举行
9月27日,2022级生物科学拔尖班开班仪式在二教举行。副校长张志强出席仪式,教务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外语学院、理学院、生物学院等相关负责人,拔尖班任课教师代表、学生参与仪式。
林学前沿大讲堂暨第二十届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举办
9月17日-18日,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司、中国林学会和中国林业教育学会的指导下,由中国林学会森林培育分会和中国林业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分会联合主办,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承办的林学前沿大讲堂(第一期)暨第二十届森林培育研讨会在我校举办。研讨会以“林学学术前沿与‘四库’建设”为主题,分为森林高效培育、森林健康保护、科学绿化与经营、智慧林业4个专场。80多名林学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高校师生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林学学术前沿技术与研究进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重大专项推进会召开
材料学院彭锋教授团队科研成果入选《Nature》研究亮点
并率先发现了半纤维素的长寿命、余辉颜色可调谐室温磷光现象, 已有研究表明木糖具有颜色可调谐磷光, 最终导致聚木糖独特的长寿命颜色可调谐室温磷光现象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