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中国科学院与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召开。在大会“植物多样性的综合保护:保护区、植物园与当地社区”平行论坛上,园林学院团队以两项典型实践案例为代表,系统展示了“从校园到社区”的解决方案,集中体现了我校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技术创新与社会实践上的综合实力。

王忠君副教授和张玉钧教授指导的自然教育与公众参与案例《北京林业大学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建设与实践》旨在通过构建小型、可复制的生态修复示范区,探索城市环境中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公众教育协同推进的创新路径。实践项目在校内及城市绿地中选取典型区域,通过科学规划与生态设计,构建了以乡土植物群落为核心、兼顾昆虫、鸟类及两栖动物栖息地需求的微型生态系统。

张玉钧教授指导的社区参与与生计结合案例《南河保护区社区共建共管:集体林区资源共享与生态产业探索》为破解保护与发展的难题,探索“面上保护、线上游憩、点上聚集”的共建共管路径。项目通过与村委会、合作社、农户协同,建立资源共享和权责共担机制,明确社区在自然资源管理与利用中的主体地位。该案例不仅为集体林区探索出一条“资源共享—产业赋能—生态共管”的创新路径,也为自然保护地社区共建共管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从校园到社区,从科研到教育,园林学院以实践回应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大挑战。这些案例表明,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是科学研究的课题,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更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与使命。未来,园林学院将继续携手全球伙伴,推动构建更加韧性、更加包容的保护网络,共同守护地球的绿色基因库,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更广阔的实践中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