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近期我们将推出“巡礼十四五”系列报道,系统回顾、全面呈现我校“十四五”期间取得的辉煌成就,统一思想共识、凝聚发展合力,为“十五五”规划开局营造昂扬向上的良好氛围。
“十四五”期间,我校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深化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着力打造“以德为核、五育融通”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确定并推动“培养具有理想信念、使命担当、宽厚基础、知行合一、创新精神、国际视野、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领军人才”育人总目标有效达成。教育部新一轮审核评估专家评价我校,坚持自主培养,聚焦国家需求,高质量综合改革成效显著,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北林特色的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为“教育强国、高校何为”时代命题书写了“北林答卷”。
持续增强思想引领,筑牢立德树人根基
我校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办学治校和立德树人全过程各环节,在全国率先出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实施意见》,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教育学生,聚力提升铸魂育人质量。
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统筹全校力量,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实施《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建设“李保国先进事迹教育基地”“梁希故居”等一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关君蔚院士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入选七部委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充分发挥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资源优势,打造辐射全国的“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精品实践活动,入选教育部“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十大行动之一。
创新实施课程思政改革,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成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设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实施“一对一联结”计划,建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协同联动模式。建设200余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成效获教育部简报推介。牵头教育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专题教学讲义》编写试讲工作,获批“森林培育学”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2支。近五年,完成校级课程思政教研教改专项立项500项,形成课程思政“转研改试促”五步教学法,“5分钟林思考”“食感悟”等课程思政样板获上级肯定。
打造富有办学特色的“三全育人”格局,实现思政教育全覆盖。建章立制,明确各级党组织、各部门、各学院育人责任清单,完善协同育人格局。扎实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十大重点工程、20项行动计划和100项育人举措。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打造“选苗—正苗—育苗—壮苗”一体贯通式的青马工程北林培养模式,构建“五木合一”森林系思政育人模式。选优配强辅导员、班主任,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推出“北林即时办”受理学生急难愁盼问题。思政工作成果入选2025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获批教育部新时代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学生社区获评全国高校示范“一站式”学生社区。
构建“五育融通”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校扎实推进“以德为核、五育融通”改革,成立“五育”工作委员会,重点补齐体美劳短板,推进阳光体育、生态美育、耕读劳育,努力实现“德育铸魂、智育赋能、体育强身、美育浸润、劳育促能”的五育目标。
坚持启智润心,强化学业发展指导。构建多部门协同、校院两级联动的学业预警帮扶工作体系,动态监测学业困难学生学习情况。设立心理健康中心,推进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开发心理普查工具,定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普查、排查,建立中心—学院月研判制度、完善复学评估机制。《全员心理育人“五助工作法”》获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典型案例,学校获2024年度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校关工委帮助学生成长的“阳光优材”项目,获首都大学生思政工作实效奖特等奖等5项荣誉,校关工委获评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坚持以体育人,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召开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体育工作会议,出台《北京林业大学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深化学生课外阳光体育锻炼计划和各类健身计划,全面实现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思政育人和体质改善相结合,校内常规比赛与校外高水平竞赛相结合的体育工作机制。学生甄恒参与北京冬奥会四人雪车比赛获得第16名,创造了中国队在冬奥会四人雪车项目的最佳战绩。
坚持以美育人,提升学生美育素养。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编制实施《关于打造生态美育品牌、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构建“12345”生态美育课程体系。开展木文化科普宣传活动,牵头举办“工艺美术大师”进校园活动。获评北京高校美育优秀案例4个,美育工作获教育部官网专题报道。原创话剧《梁希》入选中国科协“科学家故事舞台剧推广行动”首批剧目,原创生态舞蹈诗《共生》获评“双一流”建设文化传承创新项目、北京市校园文化精品项目。
坚持以劳育人,引导学生知行合一。探索劳动教育新模式,构建以提升生态文明素养为导向的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打造“生态文明+五育融通”户外学校实践育人模式,获批全国首家“后勤服务育人劳动教育实践示范基地”。创新开展“春植绿、夏认树、秋抚育、冬防火”特色耕读教育实践,在教育部备案建立鹫峰实验林场、三顷园苗圃基地等33个耕读教育基地,打造“耕劳润心”等10余个劳动教育品牌,“耕读植绿”劳动育人工作室获批北京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示范项目,教育部简报刊发我校耕读教育创新实践,校地共建“耕读田园”等劳动教育项目受到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我校牢牢把握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对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推动学科、专业、人才一体化布局,着力培养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军人才。
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推动培养模式改革。明确本科“一核两化三强四融合”人才培养理念,制定实施《新时代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树人行动计划》,深化推进研究生“1358”工程,试点推进本研贯通培养。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设置生态环境菁英班、家具设计与工程专业卓越人才班,推进“一部六院”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改革。获批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实施“三师五化”超常规培养。构建起具有北林特质、系统完备、务实管用的质量保障体系,支持推动人才培养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学生在“双创”和各类竞赛中斩获国家级荣誉68项,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4%以上,其中到林草行业、西部地区、基层一线就业比例近20%,研究生用人单位评价满意度98%以上。
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增强人才供需适配。完善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体系,构建起对标生态文明建设“五大体系”的学科专业体系。成立全国首家国家公园学院,增设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碳储科学与工程等国家急需紧缺专业,专业结构调整比例达到29%。对接社会需求变化,开办1个跨校联合学士学位项目,2个双学位项目,设11个微专业,22个辅修学士学位专业,强化交叉复合培养。近五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7个,获批博士授予点3个、专业硕士授予点2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评估)专业3个,率先通过教育部农科第三级认证专业4个(林学专业通过最高级别服务国家战略认证,全国农科专业仅10个),专业结构更优、特色更强、质量更高。
打造一流课程体系,培育优质教学成果。注重数智赋能,录制校内基础学科、“四新”关键领域课程超1000门次,与华为合作研发新一代智慧算法学习系统“舞动的算法”,为学生提供全面高效学习实践平台。修订新版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实践教学管理中心,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加强就业课程体系建设,校领导坚持为毕业生讲授职业生涯廉洁教育课。近五年,学校累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0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26门,99门课程在国家智慧教学平台面向全社会提供教学服务。获省部级以上教育教学成果奖53项,获批教育部“四新”项目17项,省部级教改项目49项。基于课程改革,新增国家级本科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1支;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奖团队2支,北京市级获奖团队23支。
构建自主教材体系,完善教学资源配置。获批全国唯一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教材重点研究基地,主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实践案例》入选“教育部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原创性教材建设培育项目”。牵头全国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编写工作,有组织开展“十四五”规划教材申报,立项200余部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获批教育部战略性新兴领域教材体系建设团队(林草领域唯一),出版19部引领性教材及配套的知识图谱,开发线上教学资源355个。获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4项,入围省部级“十四五”规划教材92项。
面向未来,我校将紧紧聚焦教育强国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结合“一校两区一园”新发展格局,一体谋划、一体布局、一体推进学科专业建设、战略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全方位赋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努力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培养国之栋梁,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