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礼十四五”之八:践行服务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使命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_北京林业大学
北林焦点

“巡礼十四五”之八:践行服务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使命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编者按: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近期我们将推出“巡礼十四五”系列报道,系统回顾、全面呈现我校“十四五”期间取得的辉煌成就,统一思想共识、凝聚发展合力,为“十五五”规划开局营造昂扬向上的良好氛围。


“十四五”以来,校党委聚焦教育对外开放的时代使命,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对内深化国际化办学理念共识、对外拓展全球高水平合作网络,全方位构筑高水平开放办学新格局,为加快建设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注入强劲动力。


聚焦创新策源 打造全球绿色科技合作高地


我校聚焦全球生态治理前沿,系统构建高水平的国际科研合作体系,通过打造重大国际合作平台、推进战略性科研项目、提升学术国际影响力等举措,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


构建高水平国际合作平台,夯实科技创新基础。我校积极构建覆盖广泛、重点突出的国际合作新格局,与海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80余所高水平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伙伴合作关系。支持建成并运营候鸟迁飞通道国际科教联盟秘书处,协调整合优质国际科教资源,并发布候鸟迁飞区全球大科学行动计划,为迁飞候鸟及栖息地保护汇聚全球智慧和解决方案。首次承担元首外交任务,承建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作为中方主体运营单位支持蒙古国“种植十亿棵树”计划。成功入选“中阿”“中非”“中国-东盟”等高校国际合作网络计划,积极参与“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等重要高校联盟,持续深化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伙伴关系协定(EAAFP)等国际组织的战略合作,全面拓展与美国、比利时等国的70余所高校与机构的伙伴关系,签约共建森林健康与保护能力建设与技术推广中心、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中-西生物能源利用与二氧化碳增值国际联合实验室等22个国际联合实验室。通过建立覆盖广泛、重点突出的高水平合作网络,形成了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支撑学科发展的全球合作新格局。


聚焦全球重大生态问题,开展有组织科研攻关。围绕全球生态治理需求,我校系统推进有组织国际科研合作,与全球近百位专家合作开展“双碳”、动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问题前沿研究,聚焦种质资源库建设等重点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强化全球生态治理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我校多个教授团队深度参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生态保护和科学研究工作,为搭建迁飞通道科技合作网络、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申遗等作出重要贡献。深度参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联合举办“恢复干旱地区退化草地以防治荒漠化”主题边会。参与COP16“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评选多方谈判,助力北京取得生物多样性城市世界级荣誉。


持续提升学术国际影响力,增强学术话语权。我校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生态及林草战略必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钮世辉教授团队在《Cell》发文破解油松基因密码;庾强教授团队在《Nature》发文解码全球草原干旱响应机制,并作为通讯作者在《Science》发文揭示干旱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彭锋教授团队制浆造纸副产物再利用技术入选《Nature》研究亮点。我校主办的《森林生态系统》首次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英文领军期刊,《鸟类学研究》入选英文梯队期刊。“以点带面”有组织深化国际化办学格局,以校庆日主办全球生态治理(南森)大会为契机谋划“国际学术月”,深化拓展国际合作伙伴关系和科教交流合作。牵头举办国际防护林学研讨会等国际高端学术会议,积极参与第26届国际林业研究组织联盟大会等重要国际学术会议,显著提升了学校在全球生态环境领域的学术地位和话语权。


坚持育引并举 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生态文明栋梁


我校把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系统构建师生全球胜任力发展体系。通过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建设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形成了育引结合、双向促进的国际化人才发展新格局。


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鼓励教师国际交流我校持续推进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积极引进海外优质课程资源。通过开办暑假学期,每学期引进50至70门由国外知名教授讲授的前沿性、研讨型课程,显著拓展了学生的国际学术视野。依托教育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年均组织300余名在校生参加全球治理及PBL课程。同时,积极推动7所学院与海外高校探讨申办新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持续优化全英文授课专业与课程体系,确保教学内容与国际前沿同步对接。通过完善教师出国访学与国际合作激励机制,支持教师参与重要国际交流活动。组织教师参加第26届国际林业研究组织联盟大会、第25届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年会等重要国际会议,教师的国际学术对话能力和科研协作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为学校国际化办学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创新国际化培养模式,拓展学生全球视野。我校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中外联合培养、海外暑校、公派留学、交换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海外交流项目,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新西兰林肯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开展了多个本科及本硕联合培养项目,截至目前累计培养学子500余人,毕业生深造率超60%。成建制、有组织地推进国际组织实习,顶格申报国家留学基金委(CSC)创新人才项目3项,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获批实现“零突破”,并积极选拔学生参与“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计划”等海外实践项目。学生在亚太林业教育协调机制演讲比赛、联合国粮农组织“青年林业健康行动—亚太竞赛”等国际赛事中屡获桂冠,充分展现了北林学子的全球竞争力。


加大海外引智力度,汇聚国际学术资源。我校着力构建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通过优化引智项目布局,聘请国际知名学者开展合作研究,建设高水平国际科研团队,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依托“全球生态治理大会”“鹫峰绿色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等品牌引才活动,以及“林木生物质全质转化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林木分子设计育种创新引智基地”等平台,年均邀请国际顶尖专家200余人次来校开展交流合作,并积极组织外国专家参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外国专家招待会”等重要活动,彰显学校对国际人才的重视与关怀。近五年来,我校累计聘任海外知名专家、优秀青年人才30人,其中包括2名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为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深化文化交流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化传播


我校自觉肩负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时代使命,积极服务国家人文交流大局,致力于做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的优秀讲述者。通过打造品牌交流项目、深化人文交流内涵、拓展国际传播渠道,显著提升了中国生态智慧的全球感召力和学校国际声誉。


深度参与全球对话,推广生态文明中国方案。连续18年承办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累计为发展中国家培训林业官员600余人次,系统分享中国林业发展与生态治理的成功经验。在全球生态治理(南森)大会上发布《全球生态治理南森倡议》,大会受到中央电视台、人民网、China Daily等32家国内外主流媒体深度报道,关注度线上线下覆盖人次超80万。接待刚果(金)高教部部长代表团、蒙古公民意志绿党高级干部考察团等高级别团组来访,以学术外交服务国家整体外交布局。


深化人文交流内涵,培养知华友华国际人才。举办“感知中国”系列活动,连续举办两届国际文化节,《恢复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物的保护与利用》2项课程入选“感知中国”微课堂课程名单。积极拓展国际学生社会参与渠道,组织学生广泛参与首都国际青年植树、京张冰雪文化体验等社会活动,并深入中小学开展文化交流。国际学生多次受邀参加中国林业学术大会、世界遗产与景观大会等高水平学术会议并作报告,展现了出色的学术素养。多名学生因在文化交流中的突出表现,获评“北京国际友好使者”“城市推荐官”等荣誉称号。


搭建多元传播平台,增强国际传播实效。我校系统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改版英文官网,塑造国际化窗口新面貌,全方位展示办学成就与中国生态智慧。近年来,在China Daily、CGTN等国际主流媒体推出十余篇全外文深度报道,聚焦生态治理与科研突破,引发广泛国际关注。师生积极担当对外传播北林声音的重要力量,国际学生多次受邀参与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节目录制,南非学生悉尼在央视农业频道分享立志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带回家乡的故事,多名国际学生在北京电视台“向前一步”节目分享在华学习实践经历;多位专家受邀在国际媒体发声,深度解读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扩大学校在全球生态领域的传播声量。


展望未来,我校将以更宽视野深化全球合作、以更实举措推进国际办学、以更大担当贡献北林智慧,持续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化传播,培养更多具备全球视野的生态文明建设者,产出更高质量的国际科技创新成果,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发出中国声音、展现中国方案,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