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近期我们将推出“巡礼十四五”系列报道,系统回顾、全面呈现我校“十四五”期间取得的辉煌成就,统一思想共识、凝聚发展合力,为“十五五”规划开局营造昂扬向上的良好氛围。
旗帜引领方向,思想凝聚力量。“十四五”期间,我校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勉励语精神为引领,不断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切实提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三进”工作铸魂育人实效,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的标志性成果,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当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不懈奋斗者。
持续加强理论武装,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立校之本、发展之基
校党委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勉励语精神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坚持理论学习,充分汲取北林强校建设的智慧力量。校党委发挥头雁效应,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论述开展学习研讨,举办纪念“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暨《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学习研究座谈会,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将习近平总书记勉励语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立校之本、发展之基”等写入大学章程,把办学指导思想调整到全面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上来,提出勇做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绿色发展先锋队、农林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引领者的奋进目标,全校上下奋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更加牢固。
筑牢思想根基,激发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制定《关于深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态化制度建设的意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勉励语和指示批示工作规定》等制度文件,夯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办学治校实践的保障落实机制。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教师理论学习、党员基本培训、思想政治工作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组织处级干部、科级干部赴“两山”理念发源地浙江安吉余村等地开展培训,引导党员干部师生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转化为“植绿报国”的赤诚初心。
做好战略谋划,找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支点。在获习近平总书记勉励语一周年之际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系统总结办学成就、展示发展潜力、描绘百年愿景,面向建校百年确定“建成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推动形成全校同题共答三个“北林何为”时代命题的生动局面。对标生态文明五大体系,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国家需求,一体化布局学科专业、人才师资、科学研究、机构设置,科学编制以《规划纲要》为统领、《学科专业规划》为龙头、《专项规划》《学院规划》为支撑的“1+1+N”战略规划体系,不断完善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聚焦道理学理哲理,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传研究阐释
我校自觉对标对表“党之大事”、胸怀“国之大者”,聚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产出一系列标志性、突破性、高水平成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注入更多新鲜血液,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多北林智慧和力量。
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中展现新担当。高标准建设生态文明智库中心,全力打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高地、林草行业原创性理论成果聚集基地、党和国家用得上信得过的智库集群。编撰发布《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报告(2024)》和《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发展报告(2023-2024)》两部绿皮书,提交的政策咨询报告获省部级以上党委政府领导批示70余次,先后收到全国人大、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单位感谢信30余封。设立生态文明智库专项基金,围绕全球、国家和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进行长期、系统、深入跟踪研究和分析论证,全方位支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林草行业高质量发展。
在承担重大专项任务中彰显新作为。承建全国唯一“全国高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书处”,在全国率先探索构建中国自主生态文明知识体系,打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研究高地。牵头教育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重大专项,汇聚北京大学等16所高校25位生态文明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集团化深入研究阐释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依托重大专项累计发表《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哲学知识体系》等论文150篇、提交咨询报告57篇,举办学术论坛12次,在构建生态文明研究的学术共同体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取得新成果。聚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础理论及重大现实问题开展有组织科研,近三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专项、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哲社科原创性教材培育项目等标志性课题立项80余项。承担国家林草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土绿化重要论述”研究阐释工作,承担生态文化标准体系的研制工作等,深度服务《湿地保护法》《自然保护地法》等生态领域立法工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红旗文稿》等发表高水平理论文章26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不断确立和巩固我校在研究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全国引领地位。
在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中发出新声音。连续多年举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端论坛,举办首个全国生态日主题活动,上线全国高校首个生态文明网站,有效提升了我校宣传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社会声量。组织智库专家接受央视《焦点访谈》等媒体采访报道40余次,多位专家应中央主流媒体邀请参与《百家讲坛》等系列专题节目和深度访谈,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义、实践路径与最新进展进行权威解读和深入宣讲。聚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新成果,与国家林草局合作推出《秘境之眼》《自然保护地的奇迹》等系列生态纪录片在央视播出,协助拍摄的纪录片《秘境深处》位列全国自然地理类纪录片收视第一。
扎实开展“三进”工作,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入脑入心入行
我校体系化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持续思考高等学校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大局,自觉在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三进”上走在前、做表率,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和全过程,大力培养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军人才。
建设特色性教学资源,在“进教材”上夯实基础。成功申报“生态文明建设教材研究”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成为全国唯一获批的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教材研究专业机构,承接教育部、中央党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课程讲义》重大任务,承担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原创性教材建设培育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动实践案例》,不断巩固我校研究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优势地位。组织编写统编教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概论》,出版《新时代青年生态文明教育教程》等著作教材,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容打造精品讲义、课件,为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三进”工作提供重要支撑。
打造立体化课程体系,在“进课堂”上落深落实。成立学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三进”工作专班,组织修订全校3000余门课程教学大纲,从教学的“底层逻辑”上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专业课程。实施思政课程群建设行动计划,形成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为核心课程,以“生态文明概论”等为支撑课程,以“全球生态学”等十余门课程为辐射课程的“两核-六支-多辐射”多学科、多层级生态文明课程格局。开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双语课程,为留学生开设《中国国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课程,强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传播。
拓展全方位育人格局,在“进头脑”上取得实效。高层次建设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全国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中心,更好发挥生态文明博士生讲师团作用,牵头成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校学习研究联盟、全国高校研究生生态文明宣讲联盟,举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与实践”全国高校研究生学术论坛。创新生态文明教育形式,与学院路街道共建耕读田园实践教学基地,把鹫峰林场打造成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和绿色科技创新园区,连续多年组织“绿桥”“绿色长征”活动,精心打造原创话剧《梁希》和生态舞蹈诗《共生》,构建起了具有北林特色的生态文明“大思政课”格局。
未来,我校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勉励语精神,进一步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宣传研究阐释和“三进”工作,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方面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全面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立校之本、发展之基,努力走好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兴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