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国家公园交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研讨会暨国家公园人才培养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在我校举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科学院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欧阳志云,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二级巡视员万洪云,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纪委书记张棚,我校副校长李雄、副校长程武出席大会。国内相关用人单位、开设相关专业的优秀高校院所和相关机构组织代表,我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国家公园学院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参加大会。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国家公园学院党委书记分别主持国家公园交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研讨会以及国家公园人才培养创新联盟成立大会。

李雄向出席活动的专家学者和业界同仁表示热烈欢迎。他回顾了国家公园学院成立以来在人才培养、“产学研”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并表示,成立国家公园人才培养创新联盟是国家公园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举措。联盟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国家公园人才培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希望以成立国家公园人才培养创新联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各方的合作,整合资源,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实践应用等领域深化交流、凝聚力量,构建更加开放、协同、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为中国国家公园建设事业输送更多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人才,共同探索国家公园事业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程武表示,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国家战略,高质量国家公园人才培养是战略落地的关键环节。要坚持需求导向,构建国家公园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精准对接国家公园建设需求,打造“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培养模式。要深化产教融合,打造高水平实践育人平台。强化校地协同、校企合作,共建基地平台、开拓“订单式”人才培养,鼓励双向人才交流,为人才培养、政策制定和管理实践提供更多智力支持。要强化开放共享,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与科研院所深化合作,联合社会组织支撑人才培养,与企业机构推动成果转化,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构建多元参与的国家公园人才培养新格局。
欧阳志云表示,成立国家公园人才培养创新联盟具有里程碑意义,应进一步加强科研机构与高校的密切联系,在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方面,充分发挥互补优势,重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强人才交流互动,建立“双导师制”等协同育人机制,深化科研协作攻关,推动平台资源共享。他表示,联盟汇聚了高校、科研机构、国家公园管理单位和行业企业等多方力量,构建了“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作平台。这一模式既回应了国家公园建设的现实需求,又对接了全球生态保护的发展前沿,必将为中国国家公园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欧阳志云、万洪云、程武、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院长杨仕隆共同为国家公园人才培养创新联盟揭牌。

我校国家公园学院分别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区域与城市生态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开化县人民政府,就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达成共识并签订合作协议。
为深入推动国家公园的数字化转型,提升生态保护与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我校国家公园学院携手各大科研机构和行业专家,共同启动“国家公园AI智能体架构”平台。该架构将通过融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服务国家公园的智慧管理、人才培养和科普服务等多元化需求。
会上,启动了国家公园青年社会实践活动,并为学生代表授旗。为扎实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培养更多具备跨学科视野的青年人才,推动智慧管理与生态保护,国家公园学院成立了“国家公园全国青年学校”项目。通过协作、交流和智慧赋能,推动开展人工智能体系搭建、青年社会实践、共享课程、数字资源、会议论坛、品牌讲座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提升青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在国家公园交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研讨会上,国家公园相关管理机构的专家代表就人才需求和高校可以提供的支持等问题进行了情况介绍,各科研院校的专家代表就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主要经验做法等内容进行介绍,相关行业专家代表对行业需求等内容进行介绍。
未来,我校将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与联盟成员单位携手共进,共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人才培养模式,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新的更大贡献。